潘忠岐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3-11-11浏览次数:827

 点击查看原图

 

姓名:

潘忠岐

职称:

教授,MPA任课教师

系别:

国际政治系

电话:

021-65642619

办公室:

 

电子邮件:

zqpan@fudan.edu.cn
 

〉〉教育背景/学术经历

199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国际关系专业法学博士学位。2000-2004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和中东研究室助理研究院、副研究员。2001年美国史汀生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6年瑞典隆德大学政治系访问学者。2008年4月-2009年9月中国驻欧盟使团政治处一秘。2012-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国际关系与太平洋研究学院作富布赖特访问研究学者。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国际关系理论、国家安全与战略、美国外交、台湾问题等。

〉〉获奖情况

2008-2009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获奖论文:“地缘学的发展与中国的地缘战略——一种分析框架”,《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4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转载

2004-2005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获奖专著:《世界秩序:结构、机制与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002-2003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获奖论文:实力与安全的背离——建构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基础、原则和模式,《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
1997-1998年度日本东京国际研究奖学财团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奖;
1996-1997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获奖论文:论未来世界冲突趋势,《欧洲》,1997年第5期。  

 

〉〉研究成果

专著
《世界秩序:结构、机制与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与霸权相处的逻辑:冷战后美国的战略调整与中美安全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从“随势”到“谋势”:中国的国际取向与战略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编著

《国际责任与大国战略》,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6年第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6年第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译著 


主编《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巴瑞·布赞、奥利·维夫著,潘忠岐、孙霞、胡勇、郑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国际关系理论:欧洲视角》、马里奥·泰洛著、潘忠岐、简军波、张晓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国际关系精要》,卡伦·明斯特、伊万·阿雷奎恩-托夫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国际关系精要》,卡伦•明斯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国时代的终结:美国外交政策与21世纪的地缘政治》,查尔斯•库普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参著
《世界格局中的台湾问题》,杨洁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英文编著

Conceptual Gaps in China-EU Relations: Global Governance, Human Rights and Strategic Partnerships,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英文论文

Standing up to the Challenge: China’s Approach to its Maritime Disputes, ISPI Analysis No. 184, June 2013, pp. 1-9.

“Peaceful Rise, Multipolarity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Line,” (co-authored with Zhimin Chen) in Takashi Inoguchi and G. John Ikenberry, eds., The Troubled Triangle: Economic and Security Concer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China,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After the China-EU summit: reaffirming a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FRIDE policy brief, No. 3, April 2012.

“China’s Priorities and Strategy in the China-EU Relations,” Chen Zhimin, Dai Bingran, Pan Zhongqi and Ding Chun, Serie Unión Europea de Documentos de Trabajo del Instituto Universitario de Estudios Europeos, Universidad CEU San Pablo, Número 38 / 2011, ISBN: 978-84-92989-70-6.

“Defining China's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SPI Analysis, No. 55, May 2011, pp. 1-6.

Zhongqi Pan, “A Strategic Partnership in the Making,” in Thomas Renard, ed., EU-China: Building upon a Dialogue among Strategic Partners (Conference Report), Gent, Belgium: Academia Press, 2011, pp. 41-42.

“China in its Neighbourhood: A 'Middle Kingdom' not Necessarily at the Centre of Power,” Zhimin Chen and Zhongqi Pan, The International Spectator, Vol. 46, No. 4, December 2011, pp. 79-96.

“Managing the Conceptual Gap on Sovereignty in China–EU Relations,” Asia Europe Journal, Vol. 8, No.2, July 2010, pp. 227-243.
“Dilemmas of Regionalism in East Asia,” Kore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11, No. 1, December 2008, pp. 17-29.  
“China’s Changing Image of and Engagement in World Order,” in Sujian Guo and Jean-Marc F. Blanchard, eds., Harmonious World and China's New Foreign Policy, Rowman & Littlefield: Lexington, 2008, chapter 2, pp: 39-63.
“Sino-Japanese Dispute over the Diaoyu/Senkaku Islands: The Pending Controversy fro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12 Number 1, Spring 2007, pp. 71-92;
“The New U.S. Middle East Strategy and Inherent Dilemmas,”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1, No. 2, December 2005, pp. 10-29.
“US Taiwan Policy of Strategic Ambiguity: a dilemma of deterrenc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ume 12, Number 35, May 2003.
“Ethnic Conflicts in China: Causes, 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Issues & Studies, Volume 35, Number 5, September/October 1999.(合作)
英文章节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Order and China's Period of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y,” in Shangha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ed., China and Asia’s Security,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Academic, 2005, chapter 7, pp. 79-93.
中文论文

潘忠岐、杨海峰:“民主赤字”、身份困境与欧债危机,《欧洲研究》2013年第3期,第31-44页。

“钓鱼岛主权之争的三个国际法问题”,高兴伟、潘忠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124-130页.

“试析冷战后中美安全互动的主体性结构”,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十一辑《中国与诸大国关系》陈玉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76页。

潘忠岐:“奥巴马政府的战略调整与中美安全关系”,《美国问题研究》2011年第2期。

潘忠岐、黄仁伟:“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第4-11页。

共有观念的缺失与构建,潘忠岐、朱鸣,《欧洲研究》2011年第2期,第88-97页。

中欧主权观分歧及其影响,潘忠岐、高兴伟,《欧洲研究》2011年第2期,第61-72页。

胡勇、潘忠岐:“一种研究国际安全结构的地区主义方法——《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评介”,《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134-138页。

“欧洲智库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华研究”,《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10期。

“一种研究国际安全结构的地区主义方法——《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评介”,《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一种研究国际安全结构的地区主义方法——《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评介”,《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地缘学的发展与中国的地缘战略——一种分析框架”,《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4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转载。
“中国的地缘文化战略”,《现代国际关系》,
200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外交》2008年第5期转载。
“中国的地缘经济战略”,《清华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
“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国际政治》2008年第2期转载。
“个人小节与国家形象”,《世界知识》2007年第8期。
“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参与、受益和影响——基于意想差距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
“结构性战略互动与冷战后中美安全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1期。
“中国国际责任与国际战略的理论思考”,《国际观察》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7年第4期转载(二人合作第一作者)。
“东亚地区主义与地区安全:进程、困难与前景”,《中山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06年6月,第14卷第1期。
“美国国际战略的国内根源”,《外交评论》2006年第4期。
“美国新中东战略及其内在困境”,《国际论坛》,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6年第10期转载。
“霸权干涉、大国对抗与东亚地区安全的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6期。
“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理论思辨”,《国际观察》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6年第5期转载。
“美国要当全球平衡手”,《环球时报》2005年12月9日第11版。
“中国的外交需求与大国风范”,《世界知识》,2005年第7期。
“利益与价值观的权衡——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延续与调整”,《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民主改造中东?——解读小布什政府的中东战略构想”,《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1期,《国际政治》2005年第4期转载。
“利益的交叉与意图的错位:美国‘轴心-轮辐’式东亚安全框架下的中美关系”,《中国评论》(香港),2004年9月号。
“现实主义范式的困境与出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
“制度与合作:新自由制度主义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与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理论冲击与困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3期,《国际政治》2004年第6期转载。
“另一种形式的罗马回归——读库普乾《美国时代的终结》”,《美国研究》,2004年第2期。
“国家利益的主体性与中美安全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中国外交》2004年第3期转载。
“国际安全秩序的变革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第6期。
“新功能主义扩溢理论及其批判”,《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政治学》2004年第1期转载。
“实力与安全的背离——建构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基础、原则和模式”,《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
“霸权的困境——‘美国霸权治下的和平’与‘新帝国论’的神话”,《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
“美国对台‘战略模糊’政策的三大困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
“中美关系需要新的战略基础”,《中国评论》(香港),2002年5月号。
“美国对处理台湾问题主导权的争夺”,《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5期。
“世界秩序理念的历史发展及其在当代的解析”,《欧洲》,2002年第4期。
“世界秩序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当代的启示”,《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3期。
“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过去、现在与未来”,《国际观察》,2002年第3期。
“世界秩序发展的内在机制与一般规律”,《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国际政治》2002年第9期转载。
“论美国台海政策的两难后果”,《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2期。
“21世纪世界新秩序――几种基本理论模式述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两难取舍”,《中国评论》(香港),2000年11月号。
“世界秩序内在结构的要素分析”,《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4期。
“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4期。(合作)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2期。(合作)
“文明冲突理论的系统阐释――亨廷顿新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简介”,《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第6期。
“论未来世界冲突趋势”,《欧洲》,1997年第5期。(合作)
“西方民主和平论剖析”,《国际政治研究》,1997年第4期。
“论未来世界冲突趋势”,《太平洋学报》,1997年第3期。(合作)
“论文化与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模式述评”,《欧洲》,1996年第6期。(合作)
论文集论文
“建构国际安全新秩序”,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阎学通主编《国际安全卷》,香港和平图书公司,2006年;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世界秩序理念的历史发展及其在当代的解析”,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秦亚青主编《国际秩序卷》,香港和平图书公司,2006年;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国家利益的主体性与中美安全关系”,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王逸舟主编《国家利益卷》,香港和平图书公司,2006年;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中国的现实主义理论研究”,王逸舟主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地区主义与东亚安全的构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当代中国:转型、发展、和谐》(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国战略调整的逻辑”,任晓、沈丁立主编:《自由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试论海峡两岸从经济互赖到政治统一的扩溢”,孙哲主编:《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二人合作第一作者)。
“美国对台‘战略模糊’政策的三大困境”,孙哲主编:《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复旦出版社2005年版。
“国际利益的主体性与中美安全关系”,倪世雄、王义桅主编:《中美国家利益比较》,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利益与价值观的权衡——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延续与调整,郭学堂主编:《国际关系学:理论与实践》,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理论探索——几种模式的比较分析”,沈丁立、任晓主编:《现实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实力与安全的背离——重新审视建构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基础、原则和模式”,上海社联编:《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试论海峡两岸从经济互赖到政治统一的扩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国际形势年鉴2003》,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略论美国保守势力在美国对台政策中的作用”,任晓、沈丁立主编:《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国会保守势力与美国对台政策”,孙哲主编:《美国国会研究II》,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沈国明、朱敏彦主编:《国外社会科学前沿1998》,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