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背景/学术经历
刘建军,男,1969年8月生,山东省昌乐县人。
1987—1991年,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1991年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91—1994年,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4年—至今,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任教。
1997年-2000年,师从曹沛霖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博士学位,并于同年破格晋升副教授。
2001年1-4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乔治亚大学进行学术研究。
〉〉社会兼职
1.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2.上海市政治学会理事
3.上海市统战研究会理事
4.上海市公共选拨领导干部考试命题组专家组成员(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
5. 瑞士达沃斯论坛智囊机构“全球议程理事会网络(The Network of Global Agenda Councils)”理事会理事。
6.上海市青年教育协会理事
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
8.上海市杨浦区团的建设研究会顾问
9.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
10.复旦青年学校特聘讲师
〉〉研究方向
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当代中国社会结构、领导科学。
〉〉获奖情况
1、博士论文《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 —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入围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2、《中国现代科学主义政治哲学反思》(载《文史哲》1997年第1期),获上海市1997-199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获第六届天津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2000-200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2002年度优秀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
4、《“三个代表”是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保证》(载《人民日报》2001年4月12日第9版)获上海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征文优秀论文奖、上海市第四届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三等奖。
〉〉研究成果
1.《旧权力观念: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文化阻力》,载《探索与争鸣》(上海)1993年第6期
2.《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载《天津社会科学》(天津)1996年第4期
3.《论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稳定机制》,载《政治与法律》(上海)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4.《政治学演化的内在逻辑:从价值取向到科学取向的嬗变――兼论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贯通》,载《新东方》(海口)199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5.《中国现代科学主义政治哲学反思》,载《文史哲》(济南)1997年第1期
6.《市场经济与政治文化论纲》,载《新东方》(海口),1997年第5期
7.《钱端升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载《文史哲》(济南),1998年第3期
8.《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从文化的角度看》,载《理论学习月刊》(福州),199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9.《过渡时期单位复合功能的变迁》,载《新东方》(海口),1998年第4期
10.《自由与民主的极限》,载《新东方》(海口),1999年第2期
11.《革故鼎新:20世纪人类政治生命的展开》,载《新东方》(海口),1999年第4期
12.《组织创新与中国的现代化――对单位组织发展趋势的一种解读》,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昆明),1999年第5期
13.《政治知识化与知识政治化:中国传统政治形态探析》,载《文化中国》(加拿大),第31期。
14.《微型社会:计划经济下单位的构成》载《南京社会科学》(南京),2000年第1期
15.《单位体制的构建与“革命后社会的”的整合》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昆明),2000年第5期
16.《单位体制生命力衰减的根源及其后果》,载《文史哲》(济南),2000年第六期
17.《跨文化领导:对中国领导者的挑战》,载《领导科学》(郑州)2002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管理科学》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
18.《从领导者到领导群:领导理论在21世纪的变革》,载《领导科学》(郑州)2002年第4期
19.《我们正在告别单位时代》,载《社会科学报》(上海),2002年2月7日第2版。
20.《跨单位组织下的单位治理》,载《社会科学报》(上海),2002年9月19日第4版。
21.《知识容量扩充和传统政治形态修补》,载《文化中国》(加拿大),2002年第4期。
22.《领导者如何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载《领导科学》(郑州)2003年第8期。
23.《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的兴起与变迁》,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海)2003年第3期。
24.《人民行动党:狮子与绵羊的博弈》,载《社会科学报》2003年6月26日
25.《领导者如何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载《领导科学》(郑州)2003年第8期。
26.《青年政治家的培养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发展》,载《政治文明与当代青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7.《“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对单位社会的一种解释》,载《文史哲》2004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4期全文转载)
28.《在一党执政体系中开辟现代民主之路》,载《探索与争鸣》(上海)2004年第6期
29.《半竞争性的政党政治: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模式》,载《亚洲研究集刊》创刊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30.《人民行动党执政秘诀》,载《党课》(上海)2004年第9期
31.《建立安全社会:对中国的挑战》,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3月2日
32.《一党执政与现代民主的契合》,载复旦大学政治评论第三辑《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33.《“国高党低”与政党国家化:对新加坡模式的解读》,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郑州),2007年第6期
34.《中国式协商民主的政治逻辑与制度基础》,载林尚立主编《统一战线与国家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5.《领导理论,反思与超越》,载《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上海)2008年第3期
36.Responses to Border/internal Security Threats: “The Terror of Disease and the Disease of Terror”, (Co-author, with Deron R. Jackson), Edited by Paul J. Bolt, Su Changhe,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and China: Confronting Global Terrorism and Security Challenges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2008.
37.《服务型政府建设:来自基层社会的启示》,载《探索与争鸣》(上海)2009年第8期
38.《政权属性更新与中国政治发展战略载》《探索与争鸣》(上海)2009年第7期
39.《人大制度与有序民主: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种思考》,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海)2009年第9期
40.《当代中国政治思潮:根源与演进》,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南京)2009年第4期
41.《网络空间:一个虚拟的政治世界》,载《社会科学报》(上海),2009年4月9日
4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成长与国家形态的更新》,载《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延安),2010年第2期
43.《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之比较》,载《学习论坛》(郑州)2010年第4期
44.《新型精英与使命政治:共产党执政体系的干部制度基础》,载《探索与争鸣》(上海)2010年第11期
45.《论社会转型期政治信任的法治基础》,载《文史哲》(济南)2010年第4期
46.《当代中国政治思潮演进的内在逻辑——以中国知识群体的“当代特质”及其“介入机制”作为研究视角》,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秋季卷)(上海)2010年9月(总第32期)
47.《权力、仪式与差异:人类学视野中的单位政治》,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冬季卷)(上海)2010年12月(总第33期)
48.《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与修复机制》载《学习论坛》(郑州)2011年第8期
49.《国家语境下的中国政治学:2011年终回顾》,载《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2011年12月29日
50.《从社会主义市场化到社会主义道德化:中国的二次转型》,载《学海》2012年第1期
51.《网络政治:特性、挑战及其限度》(第二作者),载《国际观察》(上海),2012年第2期
52.《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的演进与面向》(第一作者),载《人民论坛》(北京),2012年第5期(总第366期)
53.《政治领导的困境与出路》,载《现代领导》(上海)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