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尹汉宁《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学》——复旦MPA师生相约第十一期子夏读书会

发布者:张洪彩发布时间:2025-11-13浏览次数:27

    思想盛宴,书香有约。2025119日,复旦MPA学术交流组成功举办了第十一期子夏读书会活动。为积极响应苏长和院长提出的创新倡议——跳出过去常以西方经典、文史哲古籍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模式,将研读方向转向中国学者撰写的当代实践类著作,本期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系李寅副教授做客子夏读书会,与同学们共同研读尹汉宁教授所著的《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学》,旨在从中国自身实践出发,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独特路径。

读书会现场,来自政府部门、基层单位、国企等不同领域的同学,结合自身工作背景,分享阅读中的感悟与思考,围绕书中核心议题展开多维度探讨。


来自发改系统的马泽林同学以“五年规划”为核心视角,紧扣当前“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的关键阶段,立足书中“历程分析篇”的理论内容,梳理了中国从计划经济时期到新时代的特色历史经济脉络,同时对比多国在长期经济规划制定中的经验教训,深入剖析“五年规划”在明确国家战略方向、统筹跨领域政策协同、稳定市场主体预期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马泽林同学分享

来自财政系统的王幸妮同学结合自身参与产业政策制定的工作实践,分享了阅读感悟。她谈到,书中的“市场背景下的政府角色与交易费用递减理论”,与她工作中“免申即享”等降本举措十分契合。中国政府并非简单的“守夜人”,而是使命型政府,是经济发展的积极干预者、服务者和战略引领者。中国产业政策凭借长期战略规划与集中资源调控,实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书中的“激励兼容理论”也为她在精准识别潜在比较优势产业、打造公平营商环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启发。

王幸妮同学分享

来自基层街道的苏程同学以交通管制优化、人口抽样调查等工作为例,结合书中“社会主义伦理秩序与第三种调节”,讨论了道德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苏程同学分享

还有同学围绕共同富裕、产权链延伸、诺贝尔经济学奖等议题展开思辨,提出了对政府与市场边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深度分享环节,李寅老师结合《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学》与中国实践,从三方面展开解读:一是“不忘初心”,阐明中国共产党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以“现代化与工业化”为路径的使命型政党,书中提到的前三十年的战略选择、当下攻关“卡脖子”技术等案例,均体现中国经济政策始终以人民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二是“实事求是”,强调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区别于西方教条主义的关键。李寅老师结合书中对历史实践的复盘分析指出,中国从未盲目照搬西方理论,而是立足国情逐步构建完整产业体系,既体现了“不唯书、只唯实”的务实智慧,也彰显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行动逻辑;三是“理论创新”,针对书中提出的交易费用递减、产权链、信息结构等核心理论,李寅老师逐一拆解其现实意义,清晰阐释这些理论如何从中国实践中提炼而来、又如何指导现实决策,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最后,李寅老师结合本次读书会的研讨成果,呼吁同学们以书中理论为起点,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推动经济学中国话,真正将“从中国实践提炼理论、用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逻辑融入公共管理工作,让理论学习切实转化为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

本次“子夏读书会”在师生的深入交流中落下帷幕,而思想的碰撞与实践的思考仍在继续。期待下期读书会继续以书为桥梁,汇聚复旦MPA师生的智慧与经验,让每一次阅读分享都能催生新的学术思考与实务方法,陪伴MPA学子在探索中国特色公共管理道路的过程中持续成长、笃定前行!




(撰文/摄影:杨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