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当千年茶韵邂逅百年风华,当一盏红茗照见天下为公,复旦MPA秋季茶会于霜降之后,在诗与茶香中徐徐启幕。暖黄,是枝头熟透的秋意,是茶汤氤氲的底色,亦是思想交织时绽放的光芒。方寸茶席之间,可见山河天地;倾谈往来之中,自有智慧秋实。
茶语传递:茗香为引,一见如故
茶会伊始,诗意盎然。茶会主理人杜婕以一首晋代杜育的《荈赋》揭开序幕:“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伴随着朗诵声,一袋红茶干茶,在师生手中传递,诗声随机而止,手持茶叶的师生便成为下一个吟诵者与分享者。


茗香为引,一见如故,四位同学清音郎朗,分别吟诵《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登成都白菟楼》、《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寒夜》,歌咏千年的古人制茶智慧与品饮的意境。茶在传,诗在续,情在融。同学们以茶诗为媒,相识于茶韵,相知于茶会。
红茶品鉴:巡香中国,品味红韵
红茶之路·一盏茶香的寰宇之旅
一缕茶香,自中国武夷山桐木关的云雾间飘起,沿海上丝路穿越重洋,终在遥远的欧洲大陆落下脚注。杜婕同学以沉浸式文化分享,向同学们回溯这段传奇——世界上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于明代在福建武夷桐木关因偶然的工艺演变而生,却自此开启了一片茶叶的全球叙事。十七世纪,这一抹东方红远渡重洋,在英国落地生根,与牛奶方糖巧妙融合,演变为优雅的下午茶;它更成为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媒介——从东方深山到西方宫廷,红茶以其温润的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可塑性,连接起不同民族的生活美学与情感共鸣。

专业审评·打开茶叶的感官密码
当茶香仍在空中萦绕,茶会步入专业审评环节。张洪彩老师以数十种红茶为样本,现场展示专业审评方法。从干茶形态的松紧肥瘦,到冲泡后香气的层次变幻;从茶汤色泽的明暗清浊,到叶底状态的嫩老匀杂,张老师逐一解析八款代表性红茶的独特品质。通过热嗅捕捉香气类型,冷嗅判断持久度;透过滋味的浓淡厚薄,感受茶汤的骨肉与魂魄。在这场感官的探索中,同学们学会了透过视觉、嗅觉、味觉的密码,读懂每一片茶叶背后所承载的风土讯息与工艺精髓。

红茶品鉴·一盏红茗的巡香之旅
同学们依次品鉴三款底蕴深厚的中国红茶,开启了一场“巡香中国”的感官盛宴:
· 武夷正山小种——轻抿一口,一股独特的松烟香裹挟着桂圆干的甜醇,瞬间在口腔中晕开。闭上眼,仿佛能看见武夷山清晨的松林雾气,感受到那份历经松木熏焙的悠远传奇。
· 安徽祁门红茶——被誉为“群芳最”的祁红,呈现出优雅的“祁门香”。那是一种似花、似果、似蜜的复合香气,如同置身于祁门深山中,暖阳照射下的野花丛,温暖而甜蜜。
· 云南工夫红茶——茶汤红艳金亮,入口浓强鲜爽,带着充沛的蜜糖香。其雄浑的底蕴,让人不禁遥想云南凤庆那历经百年的古老茶树,在苍劲的枝干中凝聚着岁月的力量。

“大家能捕捉到描述里的那种香气吗?”主理人轻声引导。师生们或凝神细品,或低声交流,比较着三款茶截然不同的风骨。茶如人生,一方风土养一方茶,其间的多样与包容,正是世间百态的微妙映照。
茶暖人心:方寸茶席,共话情谊
此次茶会,同学们各自分享观点或故事,方寸茶席,化作思想的广场;一盏红茶,映照治学初心。复旦MPA中心副主任左才老师也应邀与会,与同学们一起品茗话艺。茶会从个人的味觉体验,升华为对公共管理、服务精神的集体思辨。茶席之间,情谊在共鸣中加深,理想在交流中愈发清晰。从“一见如故”的相知,到“巡香中国”的博识,再到“共话情谊”的深思,复旦MPA的师生们在一盏茶的时间里,品味了山河之韵,碰撞了思想之花,更坚定了“大道为公”的初心。茶会终将散去,但那份由茶滋生的温暖与连接,以及对于公共服务更深的体悟,将如杯底留存的余香,久久萦绕,伴随学子在未来的治学与工作路上,行稳致远。


(撰稿:杜婕 摄影:李玉娟 初审:张洪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