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子夏读书会|​ 研读·萧冬连《探路之役》

发布者:张洪彩发布时间:2025-04-14浏览次数:10

  322日,复旦MPA学术交流部主办的第八期“子夏读书会”在复旦文科楼524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我们邀请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朱杰进老师做客子夏读书会,为我们带来他所推荐的书籍《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萧冬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与参会同学共话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启示。


读书会开始,同学们围绕本书的内容的进行深入讨论。朱杰进教授以“改革为何始于农村”切入,系统梳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崛起等标志性事件的内在动因。他指出,萧冬连的研究突破在于将经济改革置于国际格局演变的框架中,如对比苏联休克疗法与中国渐进模式的差异,揭示了“稳定优先、局部突破”策略的现实合理性。接着,朱老师对同学们发表的看法一一点评、探讨。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师生围绕书中核心议题展开多维度探讨。有同学提问:“为何中国选择‘双轨制’而非激进改革?”朱老师以价格双轨制为例,解释了改革者在“效率与公平”间的权衡:“计划价保障民生,市场价激活资源配置,这种‘双轨并行’为改革争取了缓冲空间。”针对“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的关系”,他以小岗村“大包干”为例,指出改革本质上是“上下互动”的过程——基层自发创新为改革提供原始动力,中央则通过“试点-总结-推广”机制将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

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朱老师特别强调书中“以开放促改革” 思想的现实意义。他指出,20世纪80年代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引入外资技术,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起飞,更推动了国内体制改革。这种 “开放倒逼改革”的逻辑,对当下应对全球化逆流、推进制度型开放仍具借鉴价值。活动尾声,朱老师以“改革共识的构建”为切入点,呼吁青年学子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读懂《探路之役》,既要看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要正视转型期积累的深层矛盾。未来的改革需要更精准的问题导向,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本期读书会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展现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复杂性与创造性。正如参与者所言:“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复盘,更是理解中国发展韧性的钥匙。”期待下期“子夏读书会”继续以书为媒,在思想碰撞中探寻学术与现实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