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案例深度解析——第36期复旦MPA“天下论坛”举办

发布者:张洪彩发布时间:2025-09-01浏览次数:24

    2025年67,复旦大学MPA教育中心以“公共管理中的案例”为主题,在邯郸校区第六教学楼6401成功举办第36期“天下论坛”,本期论坛聚焦多个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深度的公共管理案例,吸引了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全国MPA教指委委员、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系教授朱春奎老师和复旦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系教授顾丽梅老师担任点评嘉宾,同时也特别邀请了案例大赛指导老师团队的张平、宋程成、孙志建、郑冰岛、孙磊、张楚楚等多位老师共同参与了案例研讨与点评。论坛由复旦大学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左才老师主持。

 

本期论坛担任主题发言人的六位同学,均为参加了第九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并成功获得相关奖项的参赛队伍的队长。因此,六组同学依次展示了他们在公共管理案例撰写、实践调研以及参赛体会等方面丰富的思考与成果

 

李姣来自2024级MPA一班,代表骑乐无穷队,上海教育行业从业人员以《“极速”与“极困”:外卖骑手的双面人生,谁来启动“平衡器”?》为题,深度聚焦平台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外卖骑手群体权益保障的现实困境与治理创新方向,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注入鲜活实践力量。

 

随着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平台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的核心代表,已深度融入城市运转与民众生活。外卖骑手作为这一生态中的关键参与者,成为维系城市“烟火气” 与运转效率的重要支撑。然而,在其为社会提供高效服务的背后,群体的劳动权益与生存状态却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 从媒体报道的骑手因赶时间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到 “困在算法里” 的超时罚款焦虑,再到社保缴纳、工伤认定等制度保障的缺失,骑手群体的生存现状折射出平台经济发展中效率与公平的失衡难题,如何在新就业形态中实现效率与公平、速度与尊严的平衡,已成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平台经济中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正是践行这一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 —— 唯有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共享经济发展红利,才能夯实平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彰显社会治理的温度与精度。本文从技术规制、制度重构与治理协同三个维度,系统探索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路径,旨在为构建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助力实现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 “双向共赢”。

 

李宇洋,来自2024级MPA一班,代表稳住我们能赢队汇报题目为《农村快递上门有多难——浙江省某县乡村物流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破局之路》。

 

该案例讲述了农村快递上门的诸多挑战及乡村物流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实践。在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宏观背景下,县乡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作为连接城乡生产、消费与服务的关键纽带,对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意义重大。该案例通过浙江省某县乡村物流的典型实践,剖析了山区农村在物流成本高、冷链缺失、道路差、信息落后等困境下,如何借助政府政策引导、快递资源整合与“客货邮”融合创新,最终建成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实现快递进村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奔赴”。案例启示是唯有政府主导、企业响应、村民参与的三方协同,才能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让技术、资本与乡土交融,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顾怡婷,来自2024级MPA五班,代表比完开派队在案例《问河哪得清如许?太浦河跨域治理的困境与转型》中认为,太浦河作为一条跨界河流,蜿蜒穿过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更是身兼数职,拥有防洪、排涝、航运、饮用水源供应等多重功能,而且其治理对于保障区域水安全、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治理前太浦河长期面临功能定位差异、洪涝灾害和水质污染等问题,跨省扯皮”屡见不鲜,如今太浦河却成了区域协同的“流量担当”,背后藏着怎样的治理密码呢?这个故事起源于顶层设计的破冰行动,中央河长制政策像是金钥匙,开启了跨域治理的制度新篇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的成立,提升了问题解决效率。在三地政府的跨域治理下,如今的太浦河,生态环境优美,航运能力显著提升。太浦河的治理故事它不仅展现了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理想结合,更为其他地区的跨域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黄健然来自2024级MPA五班取经五人团队苏州农商银行员工在其分享的《谁在限制重症患者住院天数?——DRG改革后的困境与反思》案例中,深入剖析了DRG医保支付改革后重症患者面临的住院难题。

 

案例选题源于央广网一篇关于医院转院潜规则的报道,通过挖掘周边的真实案例,展现了DRG付费制度下医院面临的控费压力与救治责任之间的矛盾——当患者治疗费用超出医保定额时,医院不得不建议转院或出院,引发医患冲突。

案例研究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医保局、医院、医生及患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尽管案例初步触及了DRG改革的核心矛盾,但也存在明显不足:背景介绍较为简略,实证样本单一,细节挖掘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的深度和说服力,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周宾,来自2024级MPA五班代表花儿向阳开队在去年春节的复旦北苑食堂,有一支五人案例团队放弃了团圆,日夜奋战,最终完成了一份64页案例报告。他们的选题《如何拯救罪错少年?——C市专门学校的成长与烦恼》,源于一个令人震撼的数据:一个14岁少年竟作案139次,却因年龄不足无法追究刑责,更因全省缺乏专门学校而无处可去。

 

团队深入调研,揭示了建校过程中的制度困境:法律虽有要求,但各部门推诿、社会舆论撕裂,唯有家长含泪追问“我的孩子还有救吗?”。通过20余份深度访谈和实地调查,他们不仅触摸到罪错少年“真想回校读书”的悔恨与渴望,也更理解了政策落地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尽管未获较高奖项,但他们收获了更珍贵的战友情、师生谊与复旦归属感。他们反思,公共管理的使命正是“躬身入局”,以扎实的研究、温暖的情怀和理性的分析,去回应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去照亮通往“课桌”而非“铁丝网”的未来。这是一次关于责任、勇气与希望的真诚分享。

 

张羽来自2024级MPA三班,代表共治智行队,以《“共享”更需“共治”——上海市P区W街道如何解决共享单车潮汐式淤积顽疾》为题,讲述了中心城市共享单车治理的案例及相关分析。

 

上海市P区W街道承载大量商务楼宇、居民区和通勤人口,共享单车日均订单高达2万单,长期面临潮汐式淤积、停放混乱、运力不均等治理难题,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和城市秩序。

为系统破解这一顽疾,W街道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街道联合城管、单车企业、社区、地铁公司及物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搭建共享单车治理平台,创新建立“谁家单车谁家清、叫了不清三方清”工作机制,形成“发现-派单-处置-审核-第三方兜底”的闭环管理流程,显著提升响应与处置效率。

平台运行以来,企业自行整改率提升,市民相关投诉显著下降,街面停放秩序明显改善。该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中心城区共享单车治理难题,也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点评环节中,指导老师首先对各小组的案例逐一进行了细致点评,并提出针对性修改建议,为同学们进一步完善案例提供了清晰指引。随后,老师们基于六个小组的汇报情况,从共性角度出发,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在案例选择方面,应优先选取兼具现实意义与吸引力的选题,并注重叙事构建,以生动结构清晰的方式呈现案例故事;在学术写作方面,需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尤其强调案例摘要的撰写应涵盖内容概述、关键背景、主体简介、关键事件、关键问题、关键人物及案例意义等七个核心要素,做到逻辑严密、重点突出;在进度把控方面,建议为文本打磨预留充足时间,合理规划写作与修改节点,重视研讨反思与细节把控,切实保障案例成果质量。

 

老师们一致鼓励大家在现有基础上持续修改、不断完善案例,争取产出更具深度与代表性的学术成果。

最后的互动环节气氛热烈,与会师生围绕公共管理案例的研究方法与写作规范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本期论坛不仅为MPA学生提供了案例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也进一步丰富了公共管理领域的案例资源,为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注入新动力。未来,复旦大学MPA教育中心将持续丰富论坛内容,创新交流方式,为推动公共管理领域的学术繁荣与实践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本期撰稿:陈星萌  摄影:舒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