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公共管理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5月24日,复旦大学MPA教育中心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管理”为主题,在邯郸校区第六教学楼6401成功举办第35期“天下论坛”,吸引了众多师生和业界人士的参与。
论坛由复旦大学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左才老师主持,并特别邀请到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系教授李春成老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王中原老师担任点评嘉宾。
主题发言环节,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同学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潘柯,2024级MPA二班学生、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以《人工智能时代下公共管理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题,探讨了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人机共治作为公共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正以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的姿态重塑治理格局。在当前实践中,人工智能已展现出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能够辅助政府进行精准决策、高效资源调配,显著提升公共管理效率;但是人工智能所存在的安全性、隐私性以及公平性也为公共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人类应凭借独特的价值判断、情感理解与伦理认知,为技术应用划定边界,确保公共管理始终坚守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当算法精准匹配资源、智能系统重塑服务形态时,唯有将人文关怀深植技术内核,将人的全面发展与诗意栖居作为核心追求,才能避免公共管理沦为冰冷的技术表演。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管理应构建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交融的新范式。要持续挖掘AI在优化治理流程、提升决策科学性上的潜力,让技术成为公共服务触达每个角落的 “毛细血管”;也要以“诗意栖居”为镜鉴,完善制度设计、强化伦理约束,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人的尊严与福祉。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让公共管理既闪耀着智慧治理的科技之光,又流淌着人文关怀的温暖诗意,最终实现人机共治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诗意栖居”理想在如今的智能时代的大地上绽放新的光彩。
潘高峰,2024级MPA五班学生、中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发表了题为《数字治理的中国智慧:人工智能驱动公共管理的转型逻辑与制度突破》的演讲,分享了中国在数字治理方面的创新实践。我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人工智能+”行动,旨在深度推动AI技术全面融入公共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政务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运作,我们正探索全球治理框架构建与本土创新实践的双重路径。例如,杭州的“城市大脑”通过构建全域交通感知网络,实现了1300个路口的动态配时调整,通行效率因此提升了30%。深圳则推出了“AI公务员”系统,完成了70%政务事项的自动化处理,审核周期缩短了90%。然而,技术嵌入也带来了数据安全漏洞、算法偏见以及法律滞后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技术-制度-社会”协同治理的体系。最终形成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机制,为全球智能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季颖,2024级MPA五班学生、中共无锡高新区工委(新吴区委)统战部工作人员,以《人工智能赋能统一战线工作的创新与实践路径——基于TOPE模型的系统性研究》为题,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应用及展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法宝作用。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思想意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对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中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体现了统一战线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要积极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更充分地发挥统一战线工作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效用。基于当前新兴技术发展态势以及统一战线工作实际,本文将从技术、组织、政治、环境四个维度,系统分析影响组织采纳创新技术的因素,从“智能技术+统战效能”的角度探索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下的新理论模型与对策路径。
赵日,2023级MPA四班学生、上海语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员工,发表了题为《主我与客我:人工智能时代公共管理的人机关系重构与制度调适》的演讲,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公共管理人员与机器之间的关系重构。通过将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移植至人与AI协同的公共管理场景,提出数字化“客我”通过算法编码内化社会规范,而人类“主我”作为价值判断的元规则制定者,二者通过动态互动形成治理规则的共生秩序,强调公共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通过人机互构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研究为算法治理提供了兼具哲学深度与操作可行性的理论工具,揭示决策权分配、规则迭代与责任归属三重张力的实践形态,并提出基于主客我“重合度”与“分离度”的制度调适路径,包括动态权限阈值、反事实推演机制及全生命周期问责框架。
在点评环节,李老师与王老师高度肯定了各位发言人的观察和表现,认为各选题紧扣学科前沿,案例分析兼具现实价值,充分展现了公共管理学科应有的问题意识与实践关怀。针对研究优化方向,两位老师从学术规范和方法论角度提出三点建设性意见:一是聚焦研究核心,要求进一步剥离冗余要素,凝练核心问题,同时明确概念边界,提升学术精准度;二是规范文献引用,强调严格遵循学术规范,优先引用核心期刊论文及权威著作;三是恪守学术伦理,秉持理性客观态度审视生成式AI技术。在科学运用其辅助研究效能的同时,须坚守研究主体性地位,保持批判性思辨能力,杜绝技术依赖倾向。
自由讨论环节中,与会者积极参与,就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围绕“主导权及边界”“文明互鉴猜想”“AI与阶层固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本次论坛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公共管理领域应用的平台,也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与会者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论坛,他们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实践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今后,复旦大学MPA教育中心将继续举办类似的高水平论坛,为推动公共管理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实践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